課堂上的主人是學生,當然「你的進度就是我的進度」。
課綱只是「建議」,只是要幫老師建議如何規劃教學進度,幫學生了解如何自行規劃自己學習進程,不是用來限縮學習與互動模式
自從教科書多元開放以後,教育部就把教學內容選擇權還給第一線的老師。
很多人都誤解課綱的用意,寫書的不高興、教書的也不高興,只是不高興的方向不一樣而已。有的老師希望教科書越簡單越好,有的寫書的想把他寫的像普物一樣,有位很「資深」的寫書教授甚至還在大考中心的座談會痛罵課綱委員「管太多」,他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不要別人管!
很多小學老師參考課綱的「建議」,開學前開「學年會議」商議這個學期整個年級的教學內容,自己規劃內容和進度,加入很多自己學校和社區的特有元素,自己編教材,自己安排校外行程,把教學自主權完全拿回去。
課綱精神到了中學就走樣,實在是 1. 學生必須修的課太多了,已經超出大部份學生的負荷能力 2. 升學考試綁架我們的社會。
其實課綱寫得很簡單。有一本地科教科書,只用一小段幾行敘述就把「宇宙演化」的內容講完,內容幾乎就是把課綱幾十個字的敘述抄一下,再加一些形容詞、連接詞。說實在的,課綱原始的用意也是如此,只是要大家知道幾個現象、幾個故事而已。
在審85課綱的教科書時,就看到有一本高一教科書寫得又短又精簡,當時我就猜想如果這本教科書作者堅持下去,大考中心在出題時就會受到嚴重限縮,原因是出題有兩個重大的限制:不能「超綱」、不能「偏本」。可惜所有教科書作者看到別人寫得又多又厚,一再「微修」內容,沒幾年就每一本都寫得像同一本教科書。最直白的一件事,就是每一本書都會把剛考過的考題加入,這樣一加再加,越來越像參考書,完全失去教科書提綱挈領的功能。
比方說,某一年都已經快開學了,某位老教授「微修」的教科書都還沒送審,私下了解是他們要等別的教科書出來後,「補足差額」。你能怪他嗎?他很有「使命感」,而且還是很多學校還沒審過就已經在用這本內容「充實」,但是部份內容還需要修改的書。本來嘛,書的內容難免有誤,很多用了很多年的普物教科書還是有錯,教科書是不是該審查,很多作者也是意見一堆。
總是,課綱幾百個字的「建議」內容,到了寫書的人手上各有千秋,本來意思是每個人對科學看法不同,詮釋各有巧妙,最後變成大同小異實在也是奇事一樁。
說了半天,課綱內容短短數百字,原先的用意只是「建議」「大部份學生」在「某個年齡」應當「知道」的「知識內容」。
有的學生只是需要「知道」,有的學生需要知道「如何用」,有的學生需要知道「為什麼」,就像有的人只要知道有「微波爐」這個東西,有的需要如何正確使用微波爐,有的需要知道如何修理,有的需要知道原理、如何發明替代品。同一個年齡層的小朋友,能力各有千秋,各有需要,也一樣讓我們一再感嘆造物主對年輕人的神奇恩典。
可惜,台灣的升學制度和教學資源的匱乏,讓很多老師感到有志難伸,最後連幾百字的課綱文字都變成罪魁禍首,這實在和現實有很大的距離。總之,事情變得這麼複雜,課綱扮演的角色其實沒有想像的大。
課綱只是「建議」,只是要幫老師建議如何規劃教學進度,幫學生了解如何自行規劃自己學習進程,不是用來限縮學習與互動模式
自從教科書多元開放以後,教育部就把教學內容選擇權還給第一線的老師。
很多人都誤解課綱的用意,寫書的不高興、教書的也不高興,只是不高興的方向不一樣而已。有的老師希望教科書越簡單越好,有的寫書的想把他寫的像普物一樣,有位很「資深」的寫書教授甚至還在大考中心的座談會痛罵課綱委員「管太多」,他想寫什麼就寫什麼不要別人管!
很多小學老師參考課綱的「建議」,開學前開「學年會議」商議這個學期整個年級的教學內容,自己規劃內容和進度,加入很多自己學校和社區的特有元素,自己編教材,自己安排校外行程,把教學自主權完全拿回去。
課綱精神到了中學就走樣,實在是 1. 學生必須修的課太多了,已經超出大部份學生的負荷能力 2. 升學考試綁架我們的社會。
其實課綱寫得很簡單。有一本地科教科書,只用一小段幾行敘述就把「宇宙演化」的內容講完,內容幾乎就是把課綱幾十個字的敘述抄一下,再加一些形容詞、連接詞。說實在的,課綱原始的用意也是如此,只是要大家知道幾個現象、幾個故事而已。
在審85課綱的教科書時,就看到有一本高一教科書寫得又短又精簡,當時我就猜想如果這本教科書作者堅持下去,大考中心在出題時就會受到嚴重限縮,原因是出題有兩個重大的限制:不能「超綱」、不能「偏本」。可惜所有教科書作者看到別人寫得又多又厚,一再「微修」內容,沒幾年就每一本都寫得像同一本教科書。最直白的一件事,就是每一本書都會把剛考過的考題加入,這樣一加再加,越來越像參考書,完全失去教科書提綱挈領的功能。
比方說,某一年都已經快開學了,某位老教授「微修」的教科書都還沒送審,私下了解是他們要等別的教科書出來後,「補足差額」。你能怪他嗎?他很有「使命感」,而且還是很多學校還沒審過就已經在用這本內容「充實」,但是部份內容還需要修改的書。本來嘛,書的內容難免有誤,很多用了很多年的普物教科書還是有錯,教科書是不是該審查,很多作者也是意見一堆。
總是,課綱幾百個字的「建議」內容,到了寫書的人手上各有千秋,本來意思是每個人對科學看法不同,詮釋各有巧妙,最後變成大同小異實在也是奇事一樁。
說了半天,課綱內容短短數百字,原先的用意只是「建議」「大部份學生」在「某個年齡」應當「知道」的「知識內容」。
有的學生只是需要「知道」,有的學生需要知道「如何用」,有的學生需要知道「為什麼」,就像有的人只要知道有「微波爐」這個東西,有的需要如何正確使用微波爐,有的需要知道如何修理,有的需要知道原理、如何發明替代品。同一個年齡層的小朋友,能力各有千秋,各有需要,也一樣讓我們一再感嘆造物主對年輕人的神奇恩典。
可惜,台灣的升學制度和教學資源的匱乏,讓很多老師感到有志難伸,最後連幾百字的課綱文字都變成罪魁禍首,這實在和現實有很大的距離。總之,事情變得這麼複雜,課綱扮演的角色其實沒有想像的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