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擁有的只有土地的使用權,不是土地—錯誤的都更和困境
交大物理所 高文芳
政府有義務提供人民安全的居住環境。
政府監督不週,放任建商在危險地域建屋,政府就有義務協助住戶解決問題;房屋老舊不堪居住,多少和政府法令不週,放任建商偷工減料有關,政府也有義務協助住戶進行更新修繕。
政府監督不週,放任建商在危險地域建屋,政府就有義務協助住戶解決問題;房屋老舊不堪居住,多少和政府法令不週,放任建商偷工減料有關,政府也有義務協助住戶進行更新修繕。
台北市困在盆地之中,除了地形險惡,突有變故只能靠聯外橋樑逃難,原本就不適合做為龐大人口匯集的大型都會。即使有便捷的捷運系統,下班時聯外道路的壅塞景觀,就可見證問題的嚴重性。但是過去的政府欠缺總體規劃,放任建商大肆建設,又以大量經費投入公共建設,反向吸引更多人口進住,讓居住環境的負荷越加沈重。
政府應該勇於面對人口過度集中,不利整體國土規劃與社區成長的困難,設法疏散大型都會區的人口。
二十幾年前,交大門口的大學路,是條兩線道的蜿蜒小道。上下班時間,校門到光復路短短一兩百公尺的小路,經常擠得寸步行。當時的政府無視新增的人流和車流,大學路根本無法負荷,居然還允許建商在校門對面興建龐大的社區,
交大最後只能自拆圍牆拓寬馬路,獨自面對消防救護車量無法進出的危險。諷刺的是,建商不但以俯視大學校園景緻販售建物,最後還動用國家的教育資源,舒緩建物造成的流動困境。
交大最後只能自拆圍牆拓寬馬路,獨自面對消防救護車量無法進出的危險。諷刺的是,建商不但以俯視大學校園景緻販售建物,最後還動用國家的教育資源,舒緩建物造成的流動困境。
台北市建物老舊需要補強,首要之務不是把社區拆掉、改建大樓。改建大樓除了增加過多都會無法消耗的人流、車流,還錯誤傳遞「老舊」是都市見不得人的一面。老舊社區的互動與人脈,不但是我們成長的記憶,也是都市共有的國家寶藏。
誰說不能一屋換一屋,一屋換一屋才是老舊社區的未來。
老來是寶,對人如此,對建築也是。如果可以不拆,政府應該協助住戶補強建築,如果需要拆屋重蓋,最好也能等量重建。政府應協助人民或協調原建商提供改建的協助,盡可能保留建築舊有外觀,盡可能留下城市的記憶。
改建經費相對現在驚人的房價,多數住戶應該可以接受。一屋換一屋才不會增加都會的人口負擔,也不會因為利益龐大,讓很多奇怪的手介入社區,破壞原本和諧的社區發展。
改建經費相對現在驚人的房價,多數住戶應該可以接受。一屋換一屋才不會增加都會的人口負擔,也不會因為利益龐大,讓很多奇怪的手介入社區,破壞原本和諧的社區發展。
十餘年前,交大光復校區大門要拆掉改建,筆者感嘆大門是所有校友的共同記憶,有人卻說那個數十年的大門不是古蹟,拆了無妨。筆者只能說這樣下去,交大永遠不會有古蹟建築。
都市是不是會變成只有水泥的叢林,是不是應該留下更多成長的記憶,可能是所有住戶共同的功課。台北市政府有責任,國家更是責無旁貸。
都市是不是會變成只有水泥的叢林,是不是應該留下更多成長的記憶,可能是所有住戶共同的功課。台北市政府有責任,國家更是責無旁貸。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