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禮物:傳頌30年的高溫超導和高溫傳說

上帝的禮物:傳頌30年的高溫超導和高溫傳說

......傳說微不足道的小蝦米不服,在美國物理學物理學會的三月會議上發動耳語攻勢,才會滿城風雨。我聽到的「傳說」來自我們學校去開會的前後期同學,回來以後興奮的圍著我問認不認識吳先生,然後把故事說得滿嘴泡泡。

吳先生的發現,讓波士頓的高能物理研討會,幾乎全改成高溫超導演講會。我好不容易在寒假完成所有弱交互作用的論文,老闆放手讓我自己讀喜歡的超弦理論,才高興沒多久,就聽到振奮人心的高溫超導大突破,也跟著大家放下弦論,一起讀起不是很熟悉的凝態物理,腳踏兩條船雖然學到很多東西,卻是有點進退失據。因此對當年的風風雨雨,記憶猶新。

我們聽到的故事是這樣:『傳說1987夜黑風高的除夕夜,吳先生回家吃年夜飯不在實驗室監督,學生在雷雨交加的夜晚「意外」打翻實驗室設備,「意外」發現高溫超導體。 。。。。 。。。 。。』

吳先生、朱先生多次在還原當初的發現背景時,都說他們努力了很久,發現是「意內」的事。沒錯,突破一定是給準備好的人的禮物,沒有準備好,天上掉下來的可能就是災難一場。即使傳說的意外發現是真的,老天爺要吳先生扮演的那個角色,也只能說是那是天命,上帝非常眷顧我們的吳先生。 不要誤會那只是意外一場,畢竟上帝只會眷顧已經準備好的人。

倒是底下連結,1988年朱先生和吳先生的訪談裡,朱先生自己謙虛的說,最要感謝是他的兩個學生,這樣的回應倒是語帶玄機。

吳先生是朱先生的學生,發現的過程,就如朱先生謙虛所說的,應該是「師因生而貴」的成分比較多。不管是不是意外,上帝要眷顧的,恐怕也是吳先生多於朱先生。雖然滿城風雨,吳先生和朱先生還是各有貢獻。好事者以為「生因師而貴」的說法,只是外行人無知的說法。

底下這篇差點讓吳先生和朱先生拿到諾貝爾獎的文章,前三位作者是吳先生和他的實驗室實際參與發現高溫超導的學生或成員,排名最後的是朱先生。凝態實驗的慣例,排名最後的是「老大」,通常是主導者貢獻最多,其他成員則是按貢獻或姓氏先後排序。

我不知道凝態的人該如何排序,才能突顯材料是吳先生實驗室的「發現」與重要性。然而論文這樣的排序,吳先生的貢獻儼然被排在第二,無法確實反應吳先生的角色。但是底下朱先生的訪談,其實有反應吳先生實際的貢獻。

不管如何,如果不是最多只能頒給三個人的規則,以當年的氛圍,很多人都認為吳先生和朱先生應該一起分享諾貝爾獎的榮譽。他們兩人和諾貝爾獎擦肩而過,說是是入口的肥羊飛了,一點也不為過。

Superconductivity at 93 K in a new mixed-phase Y-Ba-Cu-O compound system at ambient pressure

M. K. Wu, J. R. Ashburn, C. J. Torng, P. H. Hor, R. L. Meng, L. Gao, Z. J. Huang, Y. Q. Wang, and C. W. Chu
Phys. Rev. Lett. 58, 908 – Published 2 March 1987

An article within the collection: Letters from the Past - A PRL Retrospective and the Heating up of Superconductors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927
超導體研究專家朱經武當選中研院院士時,第一個反應是:這份榮譽應歸功於兩位以前的學生、現在的同事--吳茂昆是其中之一。

得獎的源起在於一九八七年一月間,他們一口氣把超導溫度提高到絕對溫度九十幾度,突破七十年來的物理學研究瓶頸。淡江大學研究所畢業,任教於阿拉巴馬大學的吳茂昆正是這場突破性實驗的大功臣。
「電阻一直往下掉,我一看就跳了起來,大叫We got it!」,吳茂昆今年五月間返國一週,在緊湊的行程中接受訪問時談到實驗突破的那一刻,「然後兩手發抖,搞了二十分鐘才平靜下來,重新把材料放到儀器上面。」
做出新材料後,吳茂昆馬上飛往休士頓,和一直共同合作的朱經武重複實驗,證實了這項被預期為將促成另一次工業革命的研究成果,「吳茂昆」這個名字也隨之不斷出現在媒體上,傳誦於科學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