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尊稱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03/marie-curie/biographical/

有人提到,諾貝爾獎得獎記錄有寫居里夫人的全名,諾貝爾獎得主紀錄上的確一開始是以 Marie Curie, née Sklodowska 說明得主的全名,第二段末就開始、很多次以 Mme. Curie ,也就是「居里夫人」稱呼得主。當然,諾貝爾獎委員會一直是爭議的中心,但是很難理解這樣的稱呼得不到居里夫人的同意。相信當時的科學界都是以 Marie Curie, née Sklodowska 或 Mme. Curie 尊稱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這次「課審委員」「建議」的,應該也是在第一次提到居里夫人,需要註記居里夫人英文個資時,要尊重居里夫人的意願,寫下居里夫人(包括父親姓氏)的全名 Marie Curie, née Sklodowska,並沒有要「居里夫人」這個家喻戶曉的尊稱消失無蹤。教育部的聲明有點機關,說穿了可以說,大家對如何尊稱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應該沒有太多的差別。

可能居里夫人1911年是「獨得」諾貝爾化學獎,光芒掩過1903年第一次(共三人)得到的物理獎,讓新課綱的課審委員認為他是化學家,因此只有化學科受到關愛的眼神,沒有人關心物理學家居里夫人。

當然,無風不起浪,這個議題會引起熱議,其實應該正面看待:為什麼會形成爭議,爭的到底是什麼,爭論過後我們會得到什麼。

爭點應該是有些性別、族群、文化,在人類文化演化過程的確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幫他們平反,也是一種必要的轉型正義。其實幫前人平反、營造一個沒有霸凌的世代,也是幫我們更和諧的未來平反。

至於科學家該如何稱呼,如何簡稱(精、簡的短稱呼有時很重要,後輩即使不記得科學家的名字,還是需要在相互溝通時,知道如何指稱某某定理、某某方程式,有的人名字太長,就容易變成CS定理),都應該尊重當事人的意願。

個人是相信,現在科學界慣用的尊稱方式,應該已經相當程度,在當事人生前得到當事人的認可,也可能相當程度反應他們那個社會、文化的傳統。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當事人是迫於形勢的妥協,當事人也可能已經用什麼婉轉的方式表示他的無奈。

有時候以在地的角度看歷史,比較容易看到名字背後的故事。像很多美國女性結婚後改姓,應該看成是融入另一個家族,就像你搬到紐約就變成紐約人,紐約只是一個地名,和你的基因一點關係也沒有,就像柯林頓總統繼承繼父的「地名」,是出於自願,所有人都應該尊重。沒錯,姓氏的由來,很多是來自地名,搬來搬去、改來改去,實在不是主要的爭點。當然,有人會懷念以前住過的城市,後輩當然也要尊重。

本來科學家的成就,就是沒有國籍、性別、族裔、文化差異的,他們發現的自然現象,嚴格講也是無數無名英雄共同的成果,是上帝藉他們神奇的腦袋、機緣,向世人展現的奇蹟。

不可否認的,在受到歧視、排擠下,少數受排擠、歧視的賢拜,能夠突出重圍受到肯定,自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重點應該是更多無法得到尊重的賢拜,我們應該幫他們平反,而平反的目的是營造一個更人性、更公平的環境。

無風不起浪,這個議題會引起熱議,其實應該正面看待:為什麼會形成爭議,大家爭的到底是什麼,爭論過後我們會得到什麼。

留言